乌饭_描写美食的作文550字
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外婆在南京的小吃界非常有名,她做的糖芋苗、酒酿元宵、芳婆糕、八宝饭、银耳汤、老卤蛋……在南京当属第一。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介绍外婆店里最受欢迎的小吃——乌饭。
乌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南竺叶的灌木叶子捣烂,然后用纱布裹住叶子,将汁液挤出,汁液是深蓝色的,再把洗干净的糯米倒入汁液中,浸泡一夜之后,糯米就变成了蓝色。再将染过色的米放在蒸锅上蒸,蒸熟后,深蓝色的米颜色变深,变得乌黑乌黑,油油的,亮亮的,散发着一股清香。乌饭一般包成团吃,根据个人口味,在里面加油条、小菜、肉松或者是白糖,或咸或甜,再配上一杯浓浓的豆浆,是南京人最喜爱的早餐。据《本草纲目》记载:乌药叶属樟科类植物,性温和,味微苦,叶气香,可入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因此乌饭不仅美味,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每天早上,六点不到,外婆的小吃店门口就排着长长的队,大家都想尝尝美味的乌饭。外婆亲自在店门口为顾客包乌饭,外婆包的乌饭松软适度,放的小菜也正好,咬在嘴里,满口是香。每个顾客除了自己吃,一般都要给家人、同事再带上几个,大家都是拎着两三袋乌饭,心满意足地离开。
乌饭也是我经常吃的早餐,我最喜欢在乌饭里面加脆油条、小菜、肉松,咬上一口,乌饭的清香加上咸咸的小菜、肉松,脆脆的油条,在嘴里慢慢咀嚼,真是无比享受。吃了乌饭,一天都有好心情。
听我这么一描述,你一定垂涎三尺了吧,心动不行动,欢迎大家来品尝!
舌尖上的陕西美食
陕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从上古祖先“华胥氏”“炎黄二帝”,到“夏、商、周”“秦汉隋唐”,都与这片土地有关。这里的美食,也是让人流连忘返。
一说到陕西,你可能想到的就是古都西安。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就带我去了西安。西安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又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完美融合。整个城市洋溢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还有那街头小巷里飘散的美食的香味。
陕西的小吃,也是有悠久历史的。尤其是各种面食,那叫一个绝。比如赫赫有名的裤带面,也叫Biangbiang面。Biang这个字无法输入电脑,一共有57画,关于这个字的写法还有一个口诀: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https://www.yuerzhinan.com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正宗的Biangbiang面特别香,宽度有差不多一根手指头的长度,所有的口感和面的劲道配合得天衣无缝,端上来油还会滋滋作响,被油泼了之后蒜的香味和辣椒面非常与众不同的香气完全融合,让你食欲大开,吃着吃着一碗见底,还想再来一碗!
除了Biangbiang面,我们还吃了臊子面。臊子面--顾名思义就是猪肉面,但是实际可没那么简单。臊子面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味鲜香而不腻,其中含配菜有豆腐、鸡蛋等。色、香、味俱全,既好看又好吃。
西安的名小吃中,羊肉泡馍也是其中之一。西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羊肉泡馍馆,有名的没名的数不胜数,酒香不怕巷子深,你顺着飘香就一定能找到好的店。它烹制精细,每一块肉都煮得很熟,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羊肉泡馍的名气特别大,历史上出名还有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有趣的传说,现在它已经成为陕西美食的“总代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锅盔像锅盖,面条像裤带,辣子一道菜,碗盆不分开,不坐蹲起来,帕帕头上盖,房子一边盖,秦腔吼起来”,陕西八大怪中有五个是关于美食的,不亲身体验和品尝,你感受不到其中的美!从西安回来已经快四个多月了,我们想起最难忘的华山脚下老马家的羊肉泡馍和大唐芙蓉园旁的福茂源陕北铁锅羊肉还会流口水。
陕西美食,等着你去探索!
我最爱的美食小吃——米豆腐-描写美食的作文700字
说起中国的特色小吃,那可多了!有桂林的五色糯米饭,厦门的沙茶面,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和吹糖人,蒙古的那豆腐……,这些大江南北的特色小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十分美味。
要说我最喜欢的小吃还是我在芙蓉镇上吃的米豆腐,虽然只是吃了一次,但却让我回味无穷哦。听导游介绍说:“来到芙蓉镇,不吃一次米豆腐可等于白来一次呦。”真的有这么美味么?既来之,则“吃”之!我这就亲自去品验下颇有盛名的米豆腐!于是寻寻觅觅,我们找到一家卖米豆腐的小店落座。这间小店半倚在芙蓉镇里的一条小溪旁边,陈设很简单,里面有几张小桌,外面也摆了几张小桌。屋旁一棵高大的芙蓉树随风摆动,时不时掉下几朵花,落在桌上,地间,落在来客的肩头,给这个古朴的小店另添了一番雅致的风情。
店主是一个老爷爷,他和颜悦色地招待我们。点一碗米豆腐,两三分钟就好。夏天便是盛出来用凉水过一下,放进碗里,方方正正有点淡淡的绿色,小孩吃就多放点糖,大人吃可以多放点辣,老人吃就不咸不淡,再撒点绿色的葱花和香菜,最后浇上一层秘制的酱料,美味的米豆腐就出锅了,色香味俱全啊。吃进口中,滑溜溜的,咬下去糯糯的,味道正合适。我放了点辣椒,真是越吃越香,不一会,一大碗米豆腐就被我消灭了。我的嘴里热辣辣的,这时老爷爷给我们每人一杯凉凉的冰茶,喝完全身凉爽极了,嘴里也舒服了,消除了一天的燥热。如果是冬天吃一碗热的,那身上一定暖洋洋的。米豆腐果然不负盛名,真是让人不自觉的吃了还想吃。我也想再吃一碗,但我的肚子告诉我,已经吃不下了。我站起身,离开了这家小店,但里面的人依旧很多,还有人在陆陆续续地走进去。
我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地方名吃,但是最属芙蓉镇上的这家米豆腐让我印象深刻。那一碗地道的香醇,那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那冰冰凉凉的茶,那从天而降带着香气的落花……一起组成了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陕西名吃:面鱼_描写美食的作文600字
在上个世纪,细粮奇缺,人们只好用玉米,荞麦这样的粗粮来填饱肚子。但粗粮不好下咽,聪明的陕西人就想出一些办法,他们把玉米面煮成稠糊糊,再把它舀到一个漏勺里,使面糊漏到凉水里。由于漏下的面疙瘩像小鱼一样,人们形象地叫它面鱼。想不到这种粗粮的吃法反倒成了陕西的名吃。
面鱼在陕西有多种叫法,像鱼鱼,蛤蟆蝌蚪,红上坡等。制作面鱼的玉米面要以陕北出产的最好。因为那里的玉米生长周期长达半年多,有其特有玉米香味,做出的面鱼也劲道,吃起来就好吃。面鱼是凉食,所以它最适宜夏天吃。把玉米面搅成稠糊状,在正在沸腾的水中稍加一点食用碱,把面糊往锅里边倒边搅动,使面糊煮熟。煮熟后不能太稀,以半固体为宜,稀的话可以再加些面糊进去。
漏面鱼有专门的工具,叫漏盆,就是一个底部带好多孔的盆子。另备一个大锅,锅里多加些冷水,一个人拿漏盆,置于大锅上面,另一人把热面糊舀到漏盆里,并用勺子往下按面糊,面疙瘩就从漏盆的下面跌进了下面的冷水锅里。面疙瘩在冷水里就像一个个鱼在游泳,所以称面鱼再形象不过了。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作为一种特色小吃,人们做面鱼也不再全用玉米面或者荞麦面了,在做面鱼时加了三分之一的小麦面,这样就有了爽滑的口感。现在这种生活困难时期粗粮的吃法就成了陕西名吃了。
把蒜捣成泥,加盐,味精,醋,香油和水等调成调料水。把面鱼从凉水锅里捞到碗里,加上辣椒油,蒜汁调料水就可以吃了。怎么样,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品尝一下这种陕西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