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优秀4则】

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优秀4则】

2023-05-07 15:26:39六年级作文

元宵习俗之汤圆-关于节日风俗的作文550字

提到元宵节,大家一定会想到汤圆吧!

可是,为什么元宵节要吃汤圆呢?我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原来如此,那我们家也要团团圆圆。

想要团圆,那就得吃汤圆,这次,我要自己包汤圆。

第一步,上网查找资料,拿纸笔记下需要的材料,加工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先准备材料:糯米粉、热水、花生酱、糖。准备好后,就看我大显身手吧!以前只是看过别人做汤圆,心里也跃跃欲试,机会终于来了。把糯米粉倒入大碗里,把热水一点一点的倒入糯米粉中,直到调成糯米面团(一定要用热水,否则面团容易开裂,包的时候很难包住馅)。把面团分成一个一个小剂子,要差不多大,不然成品会大小不一致。接着在花生酱里加一点点糖,把面团压扁,然后把花生酱包入面团中,虎口收紧。右手按馅,左手收紧,动作要连贯。包完馅再轻轻搓圆,然后表面裹上干糯米粉。一个个汤圆像一群白花花的小懒猪,躺在盘子里,真可爱,我不禁开始赞叹起自己的手艺。

接下来就是煮汤圆了。在锅中添水,烧开后下入汤圆,看着一群白团子在水里翻滚,像极了夏天在泳池里嬉水的小朋友们,上蹿下跳,直到全部浮出水面,才安静下来。这就算熟了,可以盛出来了。

把做好的汤圆放在盘子里,端上餐桌,让全家人品尝下我的劳动成果。家人们连连称赞,爸妈每人都吃了一大碗,看大家吃的这么香,我心里也甜滋滋的。

甜甜的汤圆真好吃,尤其是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做的汤圆,让人感觉美味又幸福,生活都变得更甜蜜了。

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优秀4则】

元宵节习俗_小学说明文1000字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育儿指南 www.yuerzhinan.com】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优秀4则】

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

每到正月十五,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什么吃“元宵”啊,猜灯谜啊,赏花灯啊等等。而在我的家乡会出现一种十分独特的习俗——抬“烛桥”在我五岁之前,我从没见过这所谓的“抬‘烛桥’”,不由得心生疑问:为什么叫抬“烛桥”呢?难道是把桥抬起来吗?我到了五岁,才知道所谓抬“烛桥”到底是什么。

元宵当晚,皎洁的月光撒在湖面上,泛起了微微的银光,人们在岸上排成一排,好像要迎接什么。仅仅几秒钟后,不远处出现了一条“长龙”,那“长龙”身上散发的火光忽明忽暗,与月亮交错在湖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那条“长龙”其实就是“烛桥”,它由无数条不长不短,又被劈成两半的竹竿组成,每根竹竿上还有两根又胖又矮的蜡烛,这样把竹竿连起来,点上蜡烛,用微观的视角来看的话,那就像一座长长的点了烛的桥梁。

我解决了我一直以来无法解决的疑问,现在看到“烛桥”,又觉得新奇,有一种想把关于“烛桥”的事情全问出来的想法,于是,在我一顿打破砂锅问到底之后,爸妈才觉察不得不回答我的问题,便把关于“烛桥”的传说告诉了我——相传在四百年前,我们村已经是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大村庄了,人们互相帮助,生活幸福。但是有一天,后山有只蛇修炼成精,它下山残杀百姓,摧毁房屋,搞得百姓们家破人亡,在蛇妖手下逃走的百姓要么饿死渴死,要么被野兽杀死,有一天,一对老夫妻来到此地,见这个地方的房屋残破不堪,人们死伤惨重,四处向幸存的百姓打听才知道蛇妖的事,他们愤怒至极,于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出打败蛇妖的办法,他们组织白天民众山上砍竹子,晚上制作蜡,这样忙活了十几天。终于在正月十五当晚,人们将竹竿劈成两半,相连起来,把蜡烛固定在竹竿两端,点上火,像是个会发光的大蜈蚣,人们把它抬起来,向蛇妖的洞穴进发。

最终,蛇妖以为是一只大蜈蚣来杀它,它吓得跑掉了,而且再也没再来过。老夫妻用智慧守护了百姓的生命,所以,在每天的正月十五,都要抬“烛桥”到这对老夫妻的神像所在的地方,以向这对老夫妻表示感谢,同时也为了纪念他们。我原本以为抬“烛桥”是个普普通通的习俗,却没想到它有四百年的历史,并且有个这样的传说啊!

抬“烛桥”-元宵习俗作文800字【优秀4则】

帮爷爷抬稻包-我的暑假生活作文700字

暑假的一天,爸爸对我说:“儿子,今天我们去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吧!”我说:“好呀,我们也好久没有看望他们了。”于是,爸爸开着车不一会儿就到了乡下老家。

一下车,我就感觉这里的环境很好:乡下的空气特别新鲜,天空是瓦蓝瓦蓝的,池水碧绿碧绿的,一阵风吹来,一股稻香味扑面而来。在不远处,一台收割机正在忙碌着收割稻子,爸爸说现在农村正逢收割期。

当我们走进老家的屋子,跟奶奶打完招呼后我就问奶奶我们家的稻子收割了没有,奶奶说爷爷正在村头的田里跟在收割机旁边呢。于是,我们走向村头那边一望无际的稻田,在通向奶奶家菜地的那条小路上,我看见一台大收割机正停在田埂旁,机器的马达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爷爷正在忙着牵着装稻子的蛇皮袋,收割机里吐出的稻子,就像孩子们滑滑梯一样飞速地从一个长长的圆筒里滑进蛇皮袋中,我就像发现一块新大陆似的凑到爷爷身旁,瞅着稻子怎样滑进装起来的。

当爷爷把一袋袋捆好的稻包用小三轮车运到院子里时,我立刻冲上去,对他说:“爷爷,我帮您抬稻包吧!”爷爷见我来帮忙抬稻包,半信半疑地说:“你能行吗?”我搓搓手,自信地说:“我一定能行的。”爷爷抬起大的一端,我试探着抬小的一端。刚开始,我的心里也没有底,我原以为这包稻子肯定很沉重,然而没想到当我抬起的时候,感觉并不怎么沉重,一会儿工夫,我和爷爷就把稻包抬到院子的一个空角落里。这一幕被站在一旁的奶奶和爸爸妈妈看到了,奶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说我虽然年纪小小的可力气却不小真能干,妈妈夸我说爷爷的儿子还不如孙子能干。我听了他们的话后,心里美滋滋的,劲儿变得更大了,不一会儿我和爷爷三下五除二地把一车的稻包全部抬下来了。

爷爷频频夸我,我谦虚地说:“爷爷,我现在已经长大了,能够帮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这算不了什么。”爷爷听后呵呵地笑着。

帮爷爷抬稻包,我认为是今年暑假生活中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虽然是一桩小事,但是却让我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了自己,收获较大。今后我还会去乡下体验生活,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小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

上一篇:黄山-写景作文700字(汇总4则)下一篇:老胖子_写人作文550字(合计5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