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的奥秘
在五年级《科学生活》中有一道题:做望远镜需要几种镜片?有的同学填了“两种”。这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记得在安装时,我摸过里面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这一种镜片呀?我向科学老师裴老师请教,只用一种镜片能否做成望远镜?她让我亲自验证一下。于是,我在家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实验一
做望远镜,当然需要镜筒,我去寻找合适的材料。在超市里,我看见了万花筒。对呀,它能随便伸缩、调节,正是做镜筒的好材料!我把万花筒中的三块平面镜拆掉,在筒内保持距离,用热熔胶粘上一大一小两个凸透镜。
当大凸透镜在前、小凸透镜在后时,我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和镜片间的距离,直到清晰为止。这时,我能看到远处物体放大、倒立的像。夜晚,我用自制的望远镜看月亮,月亮上的一个个小环形山都呈现在我眼前!看来,只用一种凸透镜片也能造出望远镜!
那么,只用凹透镜能不能做成望远镜呢?
实验二
我换了两个凹透镜片。装上镜片,将两个凹透镜重叠放置,对准远方,调整镜片位置、距离,直到成像清晰为止。结果是不但没望远,反而把远处的物体缩小了。我不管怎么调节,都无法望远。
这两个实验证明,凸透镜能汇集光线、放大物体;凹透镜能发散光线、缩小物体。在望远镜中,凸透镜前面的镜片将远处物体的光线拉近形成缩小的像,后面的镜片则起到将这个缩小的像放大的作用。这样,两片凸透镜既能拉近物体的像又能将其放大。所以,构建望远镜就可以只使用凸透镜一种镜片。
凸透镜成像光路图:
后来我向老师请教,还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望远镜一般分为开普勒式望远镜和伽利略式望远镜。开普勒式望远镜正是使用了凸透镜作为镜片。伽利略式望远镜,它是使用一凸一凹两种镜片。
裴老师还告诉我,要是把望远镜两个凸透镜的距离改变一下,还能制成显微镜呢!
指纹的奥秘作文900字
科学是神秘的海洋,我是畅游在海洋中的一条小鱼,我穿梭在神秘的海洋里,感到乐趣无穷。
我喜欢看侦探小说,有一本书一直令我记忆犹新——《指纹断案:现代刑侦科学的兴起》。这本书主要讲了:在1905年的不列颠,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被残暴地杀害,唯一的证据就是一枚并不清晰的指纹。于是开始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关于科学突破的故事。5年来,亨利·福尔滋一直努力设法说服伦敦警察厅采纳他的鉴别体系,而当一个叫弗朗西斯·高尔顿的社会精英科学家吸取福尔滋的观点并宣称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他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很快就使伦敦警察厅信服,并首次尝试运用指纹证据起诉了这桩谋杀案,然而在这个将永远改变刑事司法制度的历史性时刻,亨利·福尔滋声称在凶杀现场发现的指纹不是被告的指纹……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一桩扑朔迷离、棘手难办的谋杀案的故事,更是描绘了科技如何被刑事司法制度所接受的艰难历程。
由于这本书的原故,我对指纹产生了好奇,就去进行了研究。我了解到: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的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其近似,但指纹也有明显的不同。据说,全世界的6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更有趣的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指纹,到第六个月左右【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就形成了。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变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能增强皮肤的摩擦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之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神奇的指纹,还等待着我们去探究发现。
一片落叶的故事-小学童话作文600字
秋天来了,秋风把叶子都吹黄了,它们向树妈妈挥手告别,慢慢飘到了树妈妈的脚下,可是有一片调皮的叶子不甘寂寞,它想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它求着风姐姐把它带到小河边,风姐姐鼓起腮帮子用力吹了一口气,轻飘飘的小叶子乘着风来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它被小河美丽的景色迷住了,正在它陶醉的时候,一群小鱼游了过来,邀请小落叶到小河里一起玩耍。小落叶开心极了,轻轻地飘落到小河里。小鱼儿一会儿把它拖进水里,一会儿把它顶出水面。
它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从远处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呼救声:“救命啊,救命啊!“小落叶奋力飘向声音传来的地方,看见一只小蚂蚁落进了小河里,落叶伸出手把小蚂蚁拉到自己背上。小蚂蚁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如果没有你,我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小落叶关切地说:“不用谢,你现在身体很虚弱,就躺在我身上睡一觉吧!”说完,它轻轻地摇晃起身子来,没一会儿,小蚂蚁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小落叶和小蚂蚁一起划到了岸边,努力爬上了岸。蚂蚁向落叶道别后,天空下起了小雨。这时,一只美丽的花蝴蝶飞来了,它找不到躲雨的地方,伤心地哭了起来。落叶看见了,关心地说:“蝴蝶姐姐,别着急,你到我身下来吧!我给你挡雨。”花蝴蝶赶紧飞到了小落叶身下,它感激地说:“谢谢你,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的翅膀肯定会被淋湿的!”雨过天晴,天空中挂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美丽了,它欢快地跟小蚂蚁道别,飞回了花丛里。
又过了几天,落叶想家了,它又央求风姐姐把它带回家,它在风姐姐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树妈妈的脚下。它静静躺在树妈妈身边,跟树妈妈诉说着这几天在外面的经历,它觉得帮助别人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了。
落叶的奥秘_小学状物作文800字
在知识的科学宫里,有着一个个新奇的秘密等着我们去解开。在一次无意中,却让我发现了这个奥秘。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三,我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路过公园时,忽然——一阵风拂过,微笑着的花草纷纷跳起舞来。“唰唰唰”路旁大树的枯叶也飘飘洒洒的落下来,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最后落在草地里、人行道上。刚开始,我还不以为然,“秋风扫落叶是自然现象,能有什么稀奇的。”我边想边用脚拨弄它们,看着这些金黄的落叶入了神。这时,我突然看到这些落叶几乎都是底朝天趴在地上。“咦”﹖我疑惑不解的说到,心想:“难道是落叶的自然规律?还是因为落叶脱离了树枝而感到沮丧,或者是害羞了?”浓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去揭开这个谜底。于是,我捡起了几片树叶使劲扔向空中,“哗”只见它们一边翻着跟头一边往下落。当它们落到地上时叶面就朝下了,叶的背面却朝上。“太不可思议了!”我的心里犯着嘀咕。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都浮现着刚才的情形,心中百思不得求解,这时,一个纸飞机从我身边飞过,哦!我想起来了,纸飞机落下时就是这样的。当纸飞机落下时,总是重的那头朝下,轻的朝上,那落叶是这个道理吗?想到这,我加快了步伐。
回到家,我把快凋谢的玫瑰花瓣扯了下来做试验。在凹凸的不同面各粘上五个小纸片,用这种方法来增加各个面的重量。我站在梯子上捧着它们,抛向天花板,让它们自由落下。就这样做了多次,每次都有八九片是贴了纸块那面朝下。试验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是为什么呢?一向好奇的我决定打破沙锅问到底,原来:树叶在生长的过程中都是正面对着阳光,所以能吸收到比背面更多的阳光和水分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树叶的正面比背面就聚集了更多的叶绿素,所以树叶正面的质量比背面重。由于比重不同,在树叶飘落的过程中,树叶会翻转变化,使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
解开了这个谜,我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它让我明白:做事要仔细认真,实践才能出真理!
秋天的落叶_小学诗歌250字
夏天走了,秋天带着五彩缤纷的落叶来到了这个世界。
许多人都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有累累的果实,芬芳的菊花,凉爽的秋风,绵绵的细雨。而我,却对那平凡的落叶情有独钟。
秋风瑟瑟,拂过我的脸庞,卷起地上的落叶,和叶一起【yuerzhinan.com】在空中翩翩起舞。
我拾起一片秋叶,闻了闻,似乎那淡淡的清香,正给我讲述这个秋天的故事。扇形的叶子躺在我的掌心,幽香在整个树林飘散。
我抬头仰望着那片叶曾奉献过的树,那树杈上还残留着些许树叶,使我感到一阵凄凉。我又低头俯视地上的落叶,它们似乎一直那么安详。
我突然感觉这些秋叶是多么伟大,它们默默地为树奉献着,从不奢求回报。
又一阵秋风吹过,叶子又在空中飞舞,秋天给它们插上了秋风的翅膀,飞向远方……
叶,正在化蝶而去。
它深深地感到,落的辉煌,失的惬意!
读《贝茜成长的奥秘》有感
《贝茜成长的奥秘》是一本励志的儿童书籍,主要讲了主人公贝茜离开溺爱她的姑妈以后,学会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变得独立、自信、勇敢,从此变得更加成熟。贝茜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有趣的,她先是自己赶了一次马车,体会了当车夫的滋味,然后又在学校里过了一把当小老师的瘾,她自己穿衣,自己洗碗,虽然她曾经委屈的痛哭起来,但是,她渐渐的明白,她必须自己想办法克服这一切。这也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贝茜成长的奥秘到底是什么?答案就是:学会自己克服困难。贝茜就是在一种必须独立的环境下爱上了动脑筋使她不再胆小怕事、敏感脆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真正正地长大,懂得欣赏自己,懂得分享,懂得真正的快乐。
多思考,学会自己拿主意,渐渐地,你会发现,从前那个弱小的你不见了,现在的你在慢慢地长大,你会觉得自己拿主意要好过别人帮你拿主意,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你一定会爱上动脑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在慢慢长大,慢慢学会独立。
贝茜在长大以后,让我们感觉到帕特尼农场中洋溢着一种妙不可言的东西,她的名字叫幸福。。。。。。
这是一本生动而富有意义的书籍,也是一部充满成长奥义的纪录片,这本书是一部不朽的作品,他带给我们的道理是无价的。
刘佳琪编